非洲之心——肯尼亚咖啡 肯尼亚咖啡豆产区品种特点冲泡方法 风味描述
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接壤,前街咖啡通过对比,可以说它们最相同的一点就是即是风味集中体现在酸质上,但埃塞俄比亚咖啡的酸较为柔和,是柑橘柠檬的清亮酸感,而肯尼亚则是较为强烈的酸质,圣女果 乌梅般直击神经的酸感,偏为厚重。
从地图上来看,肯尼亚位于咖啡发源地埃塞的旁边,但肯尼亚咖啡的发展并没有利用这一地缘优势自然发展。肯尼亚是直到19世纪才由英国人引入咖啡。
肯尼亚发展历史
前街咖啡总结了以下几点,关于肯尼亚咖啡是如何慢慢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咖啡发展体系:
1883年,英国人把咖啡带到了肯尼亚(同一年,法国人把咖啡带到了云南,同样的时间开始,但是却有着不一样的发展)。
1922年,肯尼亚建立史考特农业实验室(Scott Labs,SL28 SL34因而得名)从事咖啡种植研究工作,成立后的10多年间,他们从42种咖啡里选育出适合此产区种植的SL28和SL34,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开端,如今这两个品种占据了肯尼亚90%的种植面积。
1931年,成立肯尼亚种植者合作联盟与肯尼亚国家咖啡委员会,从民间和国家层面指导咖啡产业的发展。
1937年,成立内罗毕咖啡交易所,开始肯尼亚咖啡的拍卖制度,好咖啡有好价,为咖啡的价格定下了基调。
1938年,肯尼亚政府发布咖啡分级制度,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AA,AB,PB,这一制度开始为肯尼亚咖啡的品质提供依据。
K72处理法
除了上述前街咖啡所提及的那几点,肯亚咖啡的成就也得益于使用K72处理法。
K72处理法是在普通水洗法上做了延伸,从而在咖啡豆品质上明显感受出差别,有人喜欢强烈的酸质感,但也有人不喜欢。日晒法叫做自然处理法,也就是直接把豆子摘下来以后,借助太阳把豆子晒干再把豆子分离出来,这当然是一种非常省工的处理法,但是无可避免会在日晒过程中产生一些瑕疵豆(有可能是晾晒不够或是过度所导致,所以得不断人工去翻滚咖啡豆)。而水洗法最大的区别就是摘下来不省工,直接把果肉给去掉再晒干,这意味着机器设备的投入,当然也换来了更高品质的咖啡豆。
肯尼亚72小时处理法,也简称为K72处理法。
选择咖啡果实甜度21的熟成度时采收,筛选最优果实进行去皮,浸泡水槽发酵24小时,水槽内使用干净的河水,24小时后洗净,再浸泡在干净河水发酵24小时,再洗净,再发酵,重复3次,总发酵时间达到72小时,普通水洗发酵时间最长也就36小时,这种发酵后洗净的重复处理法,使得肯尼亚咖啡豆有着强烈的酸质和细腻感。
发酵程序所需的时间与许多因素有关系,越热的环境发酵作用越快,但发酵一段时间后,水洗处理去掉大部分果胶,再放下层净水池,进行二度发酵,值得注意的是,发酵期间每隔几个小时需要更换循环水,以防咖啡豆发臭。
肯尼亚咖啡种植模式
大型种植园,3000多个大型农场包括咖啡40000公顷),这占了肯尼亚的咖啡种植的土地约25%。另外75%是农业合作社,合计270个合作社由共计70万个小型农户种植咖啡组成。
20世纪60年代小农合作社开始发展建设共用的处理厂,使他们能够像大型种植园一样进行咖啡的采收处理,直到今天,专业处理厂的高品质出品让肯尼亚咖啡为世人所知。
小农大多是年采收产数百公斤的小规模。他们会应输送距离和收购价决定将果实售予邻近的处理厂(Coffee Factory)。农民们拥有的土地面积很小,通常会用一片土地上树的总量来测量土地面积大小,这意味着生产者经常能有更多的自主权来战略性地采摘咖啡鲜果,并且能向当地的工厂(水洗处理厂)运送最成熟的咖啡鲜果。工厂一般有丰富的水资源进行精细的水洗处理,包括将咖啡豆长时间浸泡在淡水中,以巩固特有的肯尼亚的风味特征。
肯尼亚咖啡产区
肯尼亚的咖啡产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,位于中部的主要咖啡产区有祈安布(Kiambu)、涅里(Nyeri)、基里尼亚加(Kirinyaga)、穆兰加(Muranga)、安布区(Embu)、马洽柯斯区(Machakos)、鲁伊鲁(Ruiri)、锡卡(Thika),西部地区的契西(Kisii)、位于艾尔贡山(Mt. Elgon)的邦够玛区(Bungoma)。
前街咖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更新豆单上的咖啡产区,肯尼亚也不例外,上个月前街咖啡就对一批新产季不同咖啡产区的肯尼亚咖啡豆,通过烘焙、杯测、手冲等多个环节品鉴,可以发现每个产区都有其不一样的特点。
祈安布(Kiambu)和穆兰加(Muranga)在酸质biaoxianshang表现上较为明亮厚实。
涅里(Nyeri)则具有明亮的柑橘和花香气,相较于埃塞俄比亚的耶加雪菲,还是稍有逊色,但会带有莓果的厚实酸质。
基里尼亚加(Kirinyaga)的酸质也是偏向明亮厚重,而且带有细致的甜感。
安布区(Embu)的酸质表现则没有前几个产区那般厚实强劲,风味偏向均衡跟余韵持久。
马洽柯斯区(Machakos)在酸质表现上也是很突出,口感细腻尾韵持久,逐渐受到咖啡买家的关注。
契西(Kisii)和邦够玛区(Bungoma)与其他产区最大不同的是,以水果甜感突出,酸质柔和,坚果风味。
肯尼亚咖啡品种
在肯尼亚,常见的品种SL28、SL34、Ruiru 11。
最早在1930年代,由肯尼亚政府委托新成立的Scott Labs,海选出适合该国的品种,42种初选的品种在逐一编号筛选后,最终得到SL-28及SL-34,前者源于波旁,SL-34源于铁皮卡,两者并非是一个系列的品种。
当初选育SL28的目标,是希望能大量生产兼具高品质又可对抗病虫害的咖啡豆,而在一些产区,选育的目标主要是高产和抗病,并没有考虑抗病。
得益于波旁的基因,虽然后来SL28的产量不如预期,但铜叶色以及蚕豆状的豆子有着很棒的甜感、平衡感和复杂多变的风味,以及显著的柑橘、乌梅特色。
SL34与SL28风味相似、除了复杂多变的酸质,和很棒的甜感结尾之外,口感较SL28柔和,也更为干净。SL34拥有法国传教士、波旁、以及更多的铁皮卡血统。豆貌和SL28类似,更能适应雨林生长。
SL28品种咖啡豆豆貌接近波旁品种,圆身厚实
SL34接近铁皮卡品种
我们则可以从中筛出接近铁皮卡豆貌的豆子,豆身俢长,呈椭圆状,侧面看起来比较扁
事后证明,前者获得颇高的评价,通常拥有黑醋栗般的酸质,与繁复的风味展现;后者虽然稍逊一筹,不过也有亮眼的水果风味。这两个品种,目前占了肯尼亚产量的九成,成为一般公认肯尼亚咖啡的品种代表,目前南美洲也在积极的引入SL28作为种植品种。
Ruiru 11:1985年,全球铁锈病大爆发,肯尼亚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出来的重产量不重质量的混血品种,但风味质量远不如之前的sl28 sl34,并没有在精品咖啡界得到发展。然而,很多即使是进口名品咖啡供应商,把这种杂交豆混入拼配豆(Blend)之中,以降低成本。
前街咖啡有一款肯尼亚咖啡豆,来自撒西尼庄园,就包含有Ruiru 11品种,风味明显的乌梅和圣女果、中段是杏仁、尾段是蜂蜜,果汁般的口感,酸质明亮。
肯尼亚咖啡分级
肯尼亚咖啡豆在30年代就开始采用分级严格的分级制度,主要是依据咖啡豆的大小、形状和硬度,由高至低分为AA或AA+、AB、PB、C、E、TT、T,挑选时可作为依据,也会以咖啡的风味作为参考。目前在大众市场常见的等级是AA,AB,以及PB。
【咖啡大小分级】
AA级是咖啡生豆通货的一个级别名称,它主要是指咖啡豆的大小,AA级是指较大颗粒的咖啡豆,一般咖啡豆颗粒都在17目以上的咖啡生豆(17目= 筛网网眼直径6.75MM)AA 大小为17目和18目、AB为15目、16目。
AA Plus (AA+)杯中品质(风味、口感)特别优秀的AA级
AA颗粒大小(Screen Size) 17——18大小
AB颗粒大小(Screen Size) 15——16大小,占产量大多数
C颗粒大小(Screen Size)比AB小者
TT从AA与AB级豆子里,用气流筛选器吹出的重量较轻豆子
T从C级豆子里,用气流筛选器吹出的重量较轻豆子
E Elephant Bean两豆合一的大型异变豆,又称象耳豆Elephant ear
UG不符合以上标准者
PB圆豆Peaberry,以外型分类,与风味重量无关。
【风味等级】
除了大小级,肯尼亚还采用风味等级法 TOP、PLUS、FAQ以选择出好喝的咖啡提供参考,指标为:生豆(大小,颜色,瑕疵),熟豆,杯测品质(酸,醇厚度,风味特性,瑕疵),在实际运用的时候 ,他们会精简为 Acidity(酸)-Body(醇厚)-Flavor(风味)快速的为每一支豆子打分,每一项1-3分,如果一支豆子被标注为 1-1-1 ,对应的就是TOP AA。
由于肯亚咖啡在真实的交易中的多重因素:
1.价高;
2.批次多,如专门为了应付批次多而专门使用的这个三项评分制;
3.在交易所渠道外还有直接交易模式;
4.量少。
因此前街咖啡会以多频次收取样品的方式,每年从不同的渠道收集40-50种不同的肯尼亚样品让烘焙师烘出来,喝不同花样的肯尼亚酸,最终选择前街认为最能代表肯尼亚的一个到两个上架。
前街咖啡烘焙这款肯尼亚咖啡豆的时候,考虑到要突出其明亮的酸质调性,采用中浅度烘焙。至于出品方式,前街出品这款肯尼亚阿萨莉亚咖啡时,会采用手冲的形式进行萃取,且考虑到这款水洗的果酸型咖啡采用了中浅的烘焙程度,又是来自高海拔地区,豆身质地偏硬,前街在冲煮参数上会选择中细研磨与中等偏高的水温进行萃取。
前街的手冲参数建议:
滤杯:V60
水温:92-93°C
粉量:15g
粉水比例:1:15
研磨度:细砂糖大小 (20号筛碗筛粉到78%)
第一段注入30克水量进行30秒闷蒸,接着注入95克(电子秤显示125克左右),约1分钟注入完毕,当水位降到粉层2/3处注入剩余的100克(电子秤显示225克左右),约1分35秒注入完毕。2‘10”滴滤完成,移开滤杯,完成萃取。
No Comments